文摘:十四年磨一劍:世界盃決賽場外的兩個故事

7/16/2014 聯合報╱社論

巴西,向他們學習
巴西,向他們學習
世界盃足球賽終於落幕。兩個足壇巨人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體育場,為國家和團隊的榮耀拚盡全力;最後,勝利女神把微笑留給了德國。經過一百二十分鐘的鏖戰,球王梅西領軍的阿根廷未能演出「大衛擊敗歌利亞」的奇蹟,讓德國抱走了大力神盃。

在這場高潮迭起的比賽背後,有兩個關於決賽雙方的故事,其扣人心弦的程度,絲毫不亞於雙方在球場上的競技。巧合的是,兩個故事的起點,都在西元兩千年:當世人歡慶進入千禧年的那一年。

那一年,一個瘦弱的阿根廷小男孩來到了西班牙。這個男孩在五、六歲時就展現出優異的足球天分,但因為被診斷出有生長遲緩的疾病需要治療,阿根廷的球會不願負擔他的龐大醫藥費;於是,他不得不飄洋過海,與巴塞隆納球隊簽約。這一年,他只有十三歲,他的名字叫梅西。

四年後,他開始在職業隊正式露臉出賽。接下來的十四年間,這個當年罹患難治之疾的瘦弱男孩,幾乎打破足球界所有可以打破的紀錄,拿下所有可以拿下的個人及團體獎項,成為熠熠之星。今年,他終於站在世足賽決賽場上,填補自己獎盃座上的最後一個空缺。儘管今年的冠軍獎盃仍然與他擦身而過,但才廿七歲的梅西仍在巔峰狀態,下屆仍有機會捲土重來問鼎冠軍。

就在梅西前往西班牙的同一年,曾經叱吒世界足壇的德國隊陷入了一次低潮,它在歐洲國家盃的分組賽裡一勝未得,早早遭到淘汰。為此,德國痛定思痛,立即啟動「足球復興計畫」。接下來的十年裡,德國花費了相當台幣二百億元的經費,由下而上打造了超過四百個足球培訓學校、青訓基地,並培育了超過萬名足球菁英。

為了重返光榮,驕傲的德國人不惜向西班牙低頭,向這個足球場上的老對手取經,汲取他們培養青年球員的經驗。終於,往下扎根計畫奏效,在年輕一代中培養出來的足球種子,在二○○六年的德國世界盃初試啼聲,並在二○○八的歐洲國家盃和二○一○年的世界盃登台亮相,皆為歐洲掀起足球的「青春風暴」,以嶄新的球風和陣容出現在世人眼前。

這兩場賽事,雖然德國都被當時更強大的西班牙所擊敗,但足壇幾乎沒有人懷疑,這支全新的「德國黃金一代」有朝一日問鼎世界盃冠軍的實力。四年之後,他們終於如願以償,得以在世界盃決賽與宿敵阿根廷來一場「巔峰對決」。

當然,既是體育賽事,不免有勝有負。以結果論,德國打破「美洲魔咒」,獲得他們胸前的第四顆星星,拿下了睽違二十四年的冠軍,收割了十四年生聚的果實。遺憾的是,阿根廷持續扮演悲情角色,梅西藉由率隊奪得大力神盃證明自己是足以比肩比利、馬拉度納的「球王」的願望無法達成;多年努力,缺了最重要的臨門一腳。

但「結果論」不是一切。無論對德國、對阿根廷、或者對梅西而言,在這十四年裡,他們早就已經證明了一件事:失敗或挫折,其實是砥礪成功的試金石,而不是邁向成功的阻礙。十四年磨一劍,磨出德國國家隊的世界盃桂冠,也磨出新科世界盃金球獎得主梅西在足壇不可替代的地位。對雙方而言,都是贏家。

世界盃足球賽除了帶給人們華麗的視覺饗宴,更有意義的,還是從中汲取有價值的人生哲學和處事態度。德國從挫折中再起,審慎規劃,謀定後動,因此才能不斷超越,讓自己更強大;梅西克服先天缺陷,將自己的天分發揮得淋漓盡致,兩者都證明了天下事終究「事在人為」,不是做不做得到,而是做不做、怎麼做罷了。這個道理,不只適用於運動場上,也適用於職場、商場、政壇、乃至國家的競爭。十四年磨一劍,比的是意志,比的是氣長。

(Visited 134 times, 1 visits today)

在〈文摘:十四年磨一劍:世界盃決賽場外的兩個故事〉中有 1 則留言

發佈回覆給「Andrea」的留言 取消回覆